罗马书研究

第24讲 关于守日的问题
§1 14:5-6
§2 我们上两次上一讲学习了罗马书十四章,关于食物的问题,我们知道了这里不是在讨论一般食物的优劣,或者是洁净与否的问题,而是特别指着那些与献祭有关的的食物,有人怕这是献过祭的,祭过鬼神的,所以就索性吃素菜。保罗认为他们信心比较软弱,因为其实偶像对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来讲根本不是神,因此有些人,他们就认为百物都可以吃,当然,我们在这里解释的就是说;这里肯定不是指着一些有毒的食物,或者是不洁净的食物我们也可以吃,它是有狭义的范围的,保罗在这问题上清楚的阐述,从高度的原则出发,一个人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主而活,为着建立,造就别人而活,因此我们不能使主担忧,也不能因着我们绊跌别人,同时保罗也指出,信仰的根本,或者我们所追求等候的上帝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各人某些细则,可能有认识上的不同,或者做法上的差别,但不要彼此轻视,或者论断。
§3 这一讲要学习十四章第五至六节,关于守日的问题,这里说:“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守日的人是为主守的;吃的人是为主吃的,因他感谢上帝;不吃的人是为主不吃的,也感谢上帝。我们从解经的原则出发,很明显的看见,这里的守日的问题,一定是和上下文所讨论的吃喝的问题有联系,在整个十四章里面,就这一节半圣经讨论到守日的问题,那么什么日子和这些吃祭物的事情有联系的呢。
§4 在加拉太书第四章里面有这样一段,“但从前你们不认识上帝的时候,是给那些本来不是神的作奴仆,现在你们既然认识上帝,更可说是被上帝所认识的,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情愿再给他作奴仆呢?你们谨守日子、月份、节期、年份,我为你们害怕,惟恐我在你们身上是枉费了工夫,所以这里提到谨守日子,月份、节期,年份,这是指着加拉太的外邦信徒,他们以前不认识上帝,是为那些假神作奴仆,因为他们接受世上的小学。”(加4:8,9)而在歌罗西书第二章十六节;“所以,不拘在饮食上,或节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让人论断你们,这些原是后事的影儿;那形体却是基督”。
§5 我们说过,早期的基督徒一部分是从犹太教归化的,可以说是犹太化的基督教,另外一部分是从外邦的异教当中转信基督教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在他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信仰背景上都留下了烙印,我们知道各个民族,各种宗教都有些节日,这节日有很多又是跟祭祀,崇事,或者食物是有关联的,打个比方,中国人的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总是跟些食物有一定的联系,而这食物的本身很多又是同祭祀有联系,中国人祭灶君,祭土地神,祭财神等等,而祭物常常是用些水果啊,鸡,烧肉等等。对犹太人来论我们从利未记二十三章知道,他们有七个大节期,第四节,耶和华的节期,就是你们到了日期要宣告为圣会的,乃是这些:正月十四日,黄昏的时候,是耶和华的逾越节。这月十五日是向耶和华守的无酵节,你们要吃无酵饼七日。第一日当有圣会,什么劳碌的工都不可做。要将火祭献给耶和华七日,第七日是圣会,什么劳碌的工都不可做。紧接着就是摇捆节,第十节;要将初熟的庄稼一捆带给祭司。他要把这一捆在耶和华面前摇一摇,使你们得蒙悦纳。祭司要在安息日的次日,把这捆摇一摇。
§6 另处,同时伴随着一些献祭,摇这捆的日子,你们要把一只没有残疾的公绵羊羔献给耶和华为燔祭。……等等。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是三个节期,然后,第十五节说:“你们要从息日的次日,献禾捆为摇祭的那日算起,要满了七个安息日。到第七个安息日的次日,共计五十天,又要将新素祭献给耶和华。”这里面既有初熟之物,也有第十八节说:“又要将一只没有残疾的羊羔七只,公牛犊一只,公绵羊两只,和饼一同奉上。”这是五旬节,然后来到二十三节,耶和华对摩西说:“你晓谕以色列人说:七月初一,你们要守为圣安息日,要吹角作纪念,当有圣会。什么劳碌的工都不可做;要将火祭献给耶和华。”这是第五个吹角节。第六个,也就是“七月初十日是赎罪日;你们要守为圣会,并要刻苦己心,也要将火祭献给耶和华,当这日,什么工都不可做;因为是赎罪日,要在耶和华──你上帝面前赎罪。当这日,凡不刻苦己心的,必从民中剪除。”然后,最后一个节期就是七月十五日的住棚节,要守这节七日。
§7 大家可以看到利未记二十三章,所有这些节日都跟饮食和献祭有关,所以在这里,罗马教会的信徒也不例外是由归信基督的犹太人,和外邦人转化成为基督徒的人所组成的、所以在他们过去多年长期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的信仰背景当中都留下了一些影响,即或是信了主以后,有的时候这个影响还是存在,犹太人在这节期当中有些日子要像守安息日一样,成为圣会什么工都不可做,而这外邦人过去对某些节期也是非常的重视,甚至直到信了主以后有的还是按着风俗习惯,或者是传统去遵守,正像我们今天的中国人,甚至还不知道粽子,月饼的来历,但是在这一天,都是喜欢守这两个节日,吃吃月饼,吃吃粽子,或者元宵节吃些元宵以示庆祝,或者纪念,也有人把这些作为贡奉,作祭物,这是无可否认的事情。
§8 第一代的基督徒,包括保罗自己,有的时候也还是尊重那些过去的节期,而这节期歌罗西书里面讲得非常清楚,这些都是后事的影儿,形体就是基督,意思是这些节期都有预表意义的,我们现在当然很清楚,逾越节的羔羊就是指的耶稣,他就在逾越节的那一天,星期五,他受难,第二天除酵节,无酵节,就是耶稣在坟墓里担当我们的罪,第三天摇禾捆初熟之果象征耶稣死而复活,就在他所讲的第三天的时候,所以明显是一个预表,而五旬节,大家都知道是像征着圣灵的下降,早期的教会是初步的应验还要应验在末后的教会当中。吹角节,赎罪节我们都知道是指末后的审判,预表着公元1844年,天上进行查案审判的时候所说的,也包括了在这之前十年左右的时间,众星坠落,就好像是个警告那样,提醒人要为那个严肃的大日做准备,而住棚节是预表着将来新天新地,到那个时候再没有争战,再没有罪恶,和劳苦,大家要欢喜快乐,所以这些都是象征的,预表性的,节期的安息日在初世纪的时候,有些人还是很看重这些节期甚至保罗有的时候也还是尊重这些节期,至少是不攻击,或是不违背这节期,在使徒行传里面看到这样的记载,二十章第六节,过了除酵的日子,我们从腓立比开船,所以,他在节期当中,他也是并不触犯,甚至是有些尊重的,在使徒行传二十七章第九节;走的日子多了,已经过了禁食的节期,行船又危险,保罗就劝众人说:众位,我看这次行船,等等,所以这里清楚的说明,保罗或者当时的有些基督徒对某些节期还是有所尊重的。”
§9 甚至割礼,保罗虽然讲受割礼不受割礼无关紧要,但是使徒行传十六章三节;保罗要带他同去(就是带提摩太),只因那个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利尼人,就给他行了割礼,正好像我们今天虽然在中秋节,或者端午节,我们也吃月饼,或者是粽子之类的食物,我们都不认为这些东西一定有什么宗教的含意,我们觉得无所谓,但有些人也可能会反对,正像今天有些基督徒认为圣诞节的来源既没有圣经的记载,也不神圣,甚至是从异教的传统来的,所以他们就反对守这一日,但有些基督徒认为,虽然圣经没有明显记载十二月二十五日是耶稣的圣诞,而且也知道,这一天是从一般的宗教节日中转化而来的,但既然普世的人都在这一天记念耶稣的降生,那么作为基督徒也可以利用这一天借着耶稣基督降生的事,看到上帝的大爱,让普世的人欢喜,让普世的人得到希望,他们觉得也无可厚非。
§10 当时的罗马教会似乎也出现这情况,犹太人也好,外邦人也好,他们都有些过去固有的传统的节日,有人认为很重要,有人认为不重要,有人认为非守不可,有人认为每天都一样,这就是这节经文主要所讨论的问题,和食物祭祀是有关系的,这里有人看,“看”字,和这节经文里面几次用这“看”字是“关于”的意思,是带着点欣赏的意思,但所谓守日的“守”字原文是注重的意思,并无遵守的意思。保罗对这种问题,他说:“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也不必彼此勉强,而且他说:守日的人原文是注重日子的人,是为主注重的。”是为主守的;大家不要论断。
§11 那么是不是像有人所讲的,是在讨论守星期日,或守安息日的问题呢?我可以说,肯定不是,理由是,第一,早期教会在使徒时代还找不到所谓守星期日的记载和传统,整个新约圣经里面根本没有说,守星期日,守礼拜日的字眼,
§12 只有八次记载了,七日的第一日,就是今天的星期日。但如果我们细查这八次,很多次都是提到有关耶稣在那天复活而已,而耶稣复活的这件事实开始包括他的门徒都有怀疑,都不相信,所以就谈不到是会在那个时候就守主日,守复活日,守星期日。另外两次,一次是使徒行传二十章,保罗的告别会,“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擘饼的时候,保罗因为要次日起行,就与他们讲论,直讲到半夜。”所以这里明显是指着晚上的聚会,我们聚会的那座楼上,有好些灯烛。有个少年人,名叫犹推古,坐在灯台上,困倦沉睡。等等。十一节保罗又上去,擘饼,吃了,谈论许久,直到天亮,这才走了。这明显是在晚上举行的聚会一直举行到天亮。那么这里所讲的七日的第一日,或许是在星期六的晚上举行的会议,或者是星期日的晚上所举行的会议,但不论怎么样,都不能说明这是什么在今天的星期日,白天的时候在作礼拜,何况这是一次特殊的告别会而已。剩下的章节是提到捐款的问题,在哥林多前书十六章第二节。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进项抽出来留着(原文是自己留着或说留在自己身边),免得我来的时候现凑。这里既不是说在聚会,而且只说明过了安息日,各人要把上一次所有的款项都记好账,留出一部分做捐款,预备保罗来到的时候可以收取这捐款带到耶路撒冷去,如此而已。这一点圣经的记载,以及现有的历史资料记载,都根本没有守星期日这件事情,既然如此,这里就不可能在讨论守星期日,或者是守安息日。
§13 第二点,安息日是上帝所设立的,而且从创世记的时候就记载了,第二章第一节,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上帝赐福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上帝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在创世记第八章,关于这洪水的时代,似乎也暗示了,七日一周已经是为当时的人所熟悉的了。创世记第八章第十节,他又等了七天,再把鸽子从方舟放出去,十二节,他又等了七天,放出鸽子去,鸽了就不回来了。再到创世记二十六章,亚伯拉罕的时候说:都因他听我的话,遵守我的吩咐和我的命令,律例,法度,从这里看来,虽然还不到西乃山明文的颁布十诫的时候,但是在亚伯拉罕的时代,已经明白上帝的律例,也在未到西乃山之前,在出埃及记十六章第二十五节:摩西说:你们今天吃这个吧!因为今天是向耶和华守的安息日。你在田野必找不着了。六天可以收取,第七天乃是安息日,那一天必没有了。第七日那天,百姓中有人出去收,甚么也找不着。耶和华对摩西说:你们不肯守我的诫命和律法,要到几时呢?你们看!耶和华既将安息日赐给你们,所以第六天他赐给你们两天的食物,第七天各人要住在自己的地方,不许什么人出去。于是百姓第七天安息了。
§14 这是还在西乃山之前,所以,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安息日的一贯性和神圣性,是上帝所定,而不是人看要如何就如何,上帝赐福的日子,上帝定为圣的日子,人没有资格去随意的篡改,也不能以自己的方便与否来作定夺,更加不能依据自己的意见,想法来处置它,所以安息日既不像我们刚刚所讲的属于节期的安息日,属于预表性的,那形体就是基督,当基督来到以后,这些预表,这些象征的意义就终止了,就完成了,就应验了,而这些节期的遵守就可以作废了。即或有人守也已经不含着它原有的这种属灵的,宗教上的意义了。
§15 其次这里面所讲的安息日,是上帝所定的,是不能更改的,耶稣说:这律法的一点一划是不能更改的,耶稣说到天地都废去了;这律法的一点一划都不能废去,所以安息日是属于上帝的十诫,是上帝所命定的,不是人的制度,不是人的想法、看法,国家定了哪一天是国庆,不能因为那天是刮风下雨,或者是我自己肚子痛不方便,或者我认为那天并不觉得那么好,我就可以随意更改,我们没有权力,所以保罗在这里说,有人看怎么样,各人应当意见坚定,明显的表明这里不是在讨论安息日的问题,何况耶稣基督自己在世的时候,在路加福音第四章十六节;耶稣来到拿撒勒,就是他长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规矩进了会堂,站起来要念圣经。记着这样的记载,同时耶稣似乎在按着天上的设计,星期五受难,星期六在坟墓里安息,星期天按着圣经预言和他自己的预告复活,但就在耶稣死的时候,门徒也是尊重安息日,并没有丝毫的违背,路加福音二十三章五十四节,那日是预备日,安息日也快到了。那些从加利利和耶稣同来的妇女跟在后面,看见了坟墓和他的身体怎样安放,他们就回去,预备了香料香膏。他们在安息日,便遵着诫命安息了。
§16 耶稣在预言到耶路撒冷毁灭就在公元二十年的时候,也就在他讲话以后(将近40年)。耶稣说:你们要祷告,使你们逃难的时候不遇见冬天和安息日,所以不论是耶稣活在世上的时候,或是耶稣死的时候,或者是耶稣死了以后几十年,在耶稣的心目当中,安息日都还是这么样的神圣,虽然他在世界上的时候要扫除一切人为的障碍,以及犹太人加在安息日上面的种种无益的规条,和束缚与重担,但耶稣从来没有一点意思要更改安息日,何况他自己身体力行,不论他的言语或行为都留下了美好的榜样。
§17 保罗呢?也是如此,这位提倡因信称义的使徒保罗,也是非常的尊重上帝的律法,保罗无论到哪里去,他都是遵守安息日的,这样的例子很多,使徒行传十八章,就是保罗他们来到了哥林多,第四节说:每逢安息日,保罗在会堂里辩论,劝化犹太人和希利尼人。而他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将上帝的道教训他们,所以一年零六个月之中,每逢安息日,保罗都是到会堂里去见证基督、高举基督、传扬基督,保罗又说,难道因信就废掉律法吗?断乎不是,更是坚固律法,所以这里我们要知道,在安息日问题上,不是在讨论一些人的意见,人的看法的问题,因为这个不是属于人来讨论的范围,是上帝已经命定的,上帝已经分别为圣的,上帝已经赐福的。
§18 所以弟兄姊妹,让我们通过这圣经有所认识,既不要误解,更不要曲解这圣经。
§19 所以这里所讨论的,守日的问题,也是指着那些和宗教上有一定关联的,祭祀,和食物有关联的一个日子,而不是指着从创世以来就有的七日一周的安息日,七日一周的安息日不是属于预表性的,不是后事的影儿,相反的是让我们记念上帝的创造,和记念耶稣的救赎,第七日的安息日是与十条诫命共存,永存不废的,所以这些传统,民族的节日,我们既不要去过分的重视它,也不需去拼命的攻击它,或者是否定它,只是这节期和我们的得救无关,像割礼一样,守也好,不守也好,不过遵守这个节期是为了主的缘故,那也不必加于苛制,但如果不是出于主的缘故,那么即使是守第七日的安息日也是无用的,无益的。
已选中 0 条 (可复制或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