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研究

第18讲 献身的基督徒
§1 罗马书第九到第十一章,是讲到以色列人和外邦人的关系,里边谈到了上帝的主权,就是他预知中的预定,这个命题表面上似乎是矛盾的,但如果我们认识到上帝是公义和慈爱的,以及他愿万人都信服真道,都悔改得救,而不愿一个人沉沦,但上帝又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那么我们是可以接受圣经有关这方面的记载的。在这个命题之下,保罗又提到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但并不等于说凡是血缘上、肉体上的以色列人,就是真以色列人,就都是亚伯拉罕的后裔。相反,凡是以他为本的,那么不论是外邦人或者是犹太人都是上帝的儿女,都是亚伯拉罕的子孙。能不能成为上帝的儿女亚伯拉罕的子孙,关键在乎信,是不是相信上帝的应许,接受他的安排,属肉体的以色列人他们的失败不等于上帝的旨意被废弃,只是他们所遗留的空缺由信的外邦人所填补,所以以色列全家始终要得救,保罗极其希望他的同胞能得救,结果在他们失落了他们的特权以后,保罗还认为上帝可以借着外邦人得救来激发犹太人悔改,使他们重新再得着儿子的名份,他认为这是上帝的智慧,犹太人所放弃的让外邦人信徒得着了,而外邦的信徒得着了以后又回过头来激励那些没有悔改的以色列人,让他们悔改,这都是上帝无穷的智慧。
§2 这一讲从十二章开始,我们以前讲述了,保罗作为信心的大使徒,在他所有的书信当中,没有例外的,总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往往是前面的部分是讲教义、理论、神学的,而后面的部分是讲实践,生活和具体的事件,罗马书这卷讲因信称义的书,也一点没忘记有信心而生出来的行为这一方面,罗马书十二章也是被历代的基督徒认为是他们最喜爱读的圣经篇章之一,罗马书十二章主要是讲一个献身的基督徒,他对上帝如何?他在教会中又怎么样?他对社会上的人,对逼迫他们的,以及仇敌又有些什么反应?
§3 总之是一个献身的基督徒对上帝对人的各种关系,而且第十二章跟前面的教义部分是有一个明显的联系的,在第六章里面讲到,在我们没有信主悔改之前,我们是犯罪和不义不法,作它的奴隶,但我们信了主以后,我们的主人转换了,我们自愿的,因着爱而作义的奴仆,把自己献上,作上帝的仆人,十二章第一节:“所以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两个字,明显是跟前面有联系的,这里面保罗意思就是说:从上帝的慈悲这观点来看,我们献身是理所当然的,义不容辞的,因为上帝这样爱我们,为我们献出了独生爱子耶稣基督,那么我们也理当献上我们蒙救赎的身体,但第二点,献身又是自愿的,上帝并不喜悦出于勉强的奉献,上帝更不悦纳不甘心的一种献身,尽管保罗可以劝勉我们,鼓励我们,催促我们去这样做,但是每一个人自己还要作决定,人自己有自由选择权。
§4 如果我们愿意了,那我们献上什么呢?这里说是将身体献上,当做活祭,这里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旧约的献祭制度,献上的是一个全牲,一个整体。旧约的祭物,尤其是燔祭,这是要经过宰杀的。而现在保罗认为我们献上活祭,上帝让我们制死的,是我们的老我,上帝并不接纳像异教徒献他们自己的儿子,或者是焚身、自焚,或者像巴力宗教那样用刀割自己的身体,想以此动情的方式来感动上帝,打动上帝。我们的上帝不要这一切,上帝所要的只是我们过去怎么样为罪活着,以后就为义去活,过去怎么样事奉罪,事奉撒但,现在就怎么样的事奉义,事奉基督,祭物的特点第一个是活的,第二个是圣洁的,圣洁在原文是分别的意思,和一般不同的,在旧约所有的作为奉献的祭物,都是要没有残缺的,没有瑕疵的。
§5 作者讲到,我们是有残缺的,但是一旦我们愿意把自己献给上帝,把我们自己和世界分离,分别出来,在上帝面前就是圣洁的,在基督里面就是圣洁的,而一个活的祭,圣洁的祭,也就是讨上帝喜悦的祭,在以赛亚书一章上帝又讲:“公绵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经够了。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悦。你们来朝见我,谁向你们讨这些,使你们跟踪我的院宇呢?你们不要再献虚浮的供物。”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这祭物要得蒙上帝的喜悦必须要听从上帝的命令、吩咐和安排。
§6 献身对我们来讲应当是重生的开始,从外表讲来就从受浸之日开始,这是一个明确的表示,我从今以后属于主,我过去事奉撒旦,过去属于世界,今天我属于基督,我愿意事奉上帝,但献身又是一生的事情,是每一天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必须向主献上我们自己,献身的含意是指什么呢?第二节进一步的发挥了:“不要效法这个世界。”不要再像过去那样还继续效学这个世界的模式,按照世界的样子来生活,但这只是消极的。积极的呢,就是要心意更新而变化,献祭的过程也是一个成圣的过程,献祭的过程也是一个悔改的过程。大卫说:“上帝啊!求你为我造一个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
§7 信了主以后,我们就会变化,从心里面开始变化,以致到外面我们的言行举止有变化,但这个变化,我们不是按着世界的样式,亦步亦趋地去跟世界效学世界,模仿世界,照世界的样式,而是在心灵中接受圣灵,借着上帝的话来天天改变我们。
§8 我们要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林后3:18)看什么就像什么,向世界看齐,就越来越世俗化,仰望基督,就逐渐地仿照基督的形象,第三节:“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如果我们天天把自己献上,如果我们不效法世界,心意更新而变化,那么就有一个美好的结果,就使得我们能够察验和喜欢上帝的旨意。
§9 上帝的旨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小孩要明白父母的心意,一个仆人要明白主人的心意,所以在主祷文里面说:愿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在预言中也论到耶稣说:“祢的律法在我心里,我乐意照祢的旨意行。”耶稣又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唯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耶稣也说:“谁是我的母亲,我的兄弟姐妹,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就是我的母亲,我的兄弟姊妹。”所以从这里面看见,上帝的旨意对我们讲来是非常的重要,我们要遵行上帝的旨意,至少要先明白上帝的旨意,明白了上帝旨意,遵行上帝旨意就使我们和基督有关系,就使我们能够进入天国,进入永生,所以寻求上帝的旨意,愿上帝旨意成全,这应当成为我们一生的愿望和一生追求的目标,这里形容上帝的旨意是良善、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10 往往由于我们没有献身,未把我们自己献上,或者由于我们效法这个世界,追随这个世界,以致我们不明白上帝的旨意,或者说我们的心意不再天天的更新,所以我们好像也糊里糊涂,看不清上帝的旨意,有的时候我们甚至怀疑上帝的旨意到底是不是良善?还是上帝的旨意要他的儿女受苦?上帝的旨意是不是纯全呢?还是觉得似乎有很多值得怀疑的,可考虑的,以及上帝的旨意是不是令人真正的可喜悦,或是感到上帝的旨意简直像一个枷锁,令人厌烦,所有这些的根本都跟这段前面的保罗所提到的有直接的关系。
§11 上帝的旨意显示上帝的主权,他的权威,人或者行在上帝的旨意中,或者不愿意遵行上帝的旨意,这是自我的选择,人运用了这个权利,但圣经里面约翰一书第三章,约翰说:“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这些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唯独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远常存。从整本圣经看来,许许多多的先祖、先贤、先知,甚至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也不断在寻求上帝的旨意。但怎么样寻求上帝的旨意呢?罗马书十二章第一至二节给了我们一些心态上的准备,所以具体寻求上帝旨意的方法我想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12 第一就是要看,就是要查考上帝的圣经,清楚无误的耶和华如此说:上帝怎么样讲,怎样指示,怎样吩咐,怎样劝勉,怎样警戒,怎样应许,作为第一点,而这也是最基础的一点;因为圣经就是传达上帝旨意的一个课本,但人除非为了要遵行上帝的旨意,否则的话就不能明白上帝的旨意。像圣经说:人若立志遵着上帝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是出于上帝还是不是,熟悉圣经,阅读圣经,这里明白上帝旨意的第一个,也是最基础的方法,但人如果只是为了好奇,只单纯的为了求知而不是为了施行上帝的旨意,那么往往还是不能明白上帝的旨意,或者甚至走向上帝旨意的反面。在耶稣降生的事情上,东方的博士他们看见在伯利恒上空的星,他们想起旧约的巴兰的预言,但他们还是有所不明白,他们来到耶路撒冷去问,结果上帝是借着那些文士和祭司给了他们答案,也顺着这个上帝的话语的启示,他们找到了弥赛亚,找到了救主,但同时!那班熟读经书,甚至倒背如流的文士祭司,他们如何呢?他们讲得出耶稣降生的地点,但他们没有敬拜他的心愿和举动。
§13 第二个寻求和明白上帝的旨意的方法,是借着祷告,以及圣灵的感动,圣经应许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扣门就给你们开门,我们如果不明白上帝的旨意,我们可以向上帝叩门,可以去寻找,上帝有应许给我们,但同样的如果借着祷告祈求上帝的旨意也必须有一个顺服上帝旨意的心愿,耶稣基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时候就是这样说:上帝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撤去,耶稣不知道喝这个杯是不是上帝的旨意,或者能不能撤去,但他有一个顺服的心,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要照祢的意思,所以最后他就能够明白而且遵行上帝的旨意,当彼得和捉拿耶稣的人对证的时候,耶稣就吩咐彼得收刀入鞘,他已经明白上帝的旨意,他说:若是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么应验呢?而同样旧约又有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巴兰的例子,他明明知道什么是他应当做,什么是他不应当做的,不应当咒诅自己的百姓,特别是上帝赐福引领的以色列人,这点巴兰是清楚的,但是他为利所动,他还留下了巴勒的使者,他的歪曲祷告,大家想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能不能真的明白上帝的旨意呢?或者说他也会怎么样的去挫折上帝的旨意呢?这是非常清楚的,圣经讲:我们心里若注重罪孽,主必不听。
§14 第三个寻求上帝旨意就是要借着上帝给我们的理智,我们的头脑来思考来分析、来寻找、来比较,人的头脑是上帝跟人能够交通的唯一的地方,上帝也是按着他的形象造我们,所以人有思维的能力,理智的功能,本来也是上帝的恩赐之一,虽然我们今天在这方面的功用已经有所变化,甚至衰弱,但毕竟是非之心以致思考的能力是上帝给人的一种恩赐,也是寻找他的一个途径,不用理智,否定头脑,这是一个极端,当然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说高抬我们人的理智,只是凭我们的头脑,那又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必须在尊重上帝的明显的启示,就是圣经,以及接受圣灵的感动,把我们所有的需要以及我们所要寻求明白的上帝的旨意放在他面前的同时,我们应当默想,应当思考,当马利亚听到上帝借着天使给他的启示和信息的时候,圣经也记载马利亚把这话存在心里,反复地思想,路加福音第一章二十九节,路加福音第二章十九节,讲到那些牧羊人朝见了耶稣以后,马利亚却把一切的事存在心里反复的思想,思想也是追求明白上帝旨意的一个途径,当彼得被囚在监牢里面,蒙上帝差派天使施行拯救,把他带出监狱,这是神迹,这是上帝所做的,第十二节,当他出了监狱以后,使徒行传十二章十二节说:他想了一想,就往那称呼马可的约翰的母亲马利亚家去,在这里上帝并没有其它的方法启示他,而是要彼得运用自己的思想来明白他的下一步,应当到哪里去?所以我们也不要轻视这一点,正像我们不要过分的依靠我们的头脑,依靠我们的理智那样。
§15 第四方面就是看上帝在环境当中的带领,刚才我们提到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他求上帝如果是他旨意的话就把这苦杯撤去,但是他不坚持自己的意思,相反他顺服,在上帝并没有明显地说撤去或是不撤去,但很快的犹大就带着一班暴徒来捉拿他,他心里就明白了,上帝就是要他喝这苦杯,所以他并不是向后转,相反他是向前去,接受这苦杯。
§16 彼得在约帕在房顶上祷告也在寻求上帝旨意的时候,上帝既借着这异像告诉他,他也和上帝理论,正在他不完全明白的时候,下面有哥尼流所派来的人在敲门,上帝就借着环境来带领,要让他直接进入,明白上帝的旨意,从此他就晓得这异象当中所显出来的不洁净之物,就是他自己原来对犹太人的概念当中,认为外邦人是不洁净的一样,上帝以后又借着在哥尼流家里所发生的一切,更加让他明白了,他说: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原来在各国中凡敬畏主行义的都为他所悦纳。
§17 复临运动领袖威廉·米勒耳在他多年的查考圣经以后,他深深地知道,有一个信息要传扬给其他的人,圣灵一直强烈地在他心中感动,要他去传基督复临的信息,但他一再的推托,不过他许愿说:如果有人找他去讲道,因为在他心里想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那么他就答应上帝说我就听从你的吩咐而去。结果不然,就在他许愿以后不久,他的一个亲戚找他出去讲道,所以也看了上帝在环境当中的带领,或者有的时候,在环境当中的拦阻,使徒行传十六章六节讲到圣灵竟然禁止他们在亚细亚讲道,就指保罗和西拉,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到了亚西亚的边界,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他们就越过亚西亚下到特罗亚去,但结果呢,在夜间有异像现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着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保罗既看见这个异象,他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这是通过异象的拦阻和带领,另外保罗在罗马书里面第一章他就讲到,他有很多次都定意想到罗马去,只是到如今还没有得到通达的道路,一章第十节在祷告中常常寻求或者照上帝的旨意终能得到平坦的道路往你们那里去,十三节: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我屡次定意往你们那里去,要在你们中间得些果子,如同在其余的外邦人中一样,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配合了上面所讲的,看一看上帝在环境中的带领和拦阻也是寻求明白上帝旨意的另一方面。
§18 再另外一个就是根据基督徒自己过去的经验,也是有助于我们明白上帝旨意的,再补充一点,就是说:我们也可以借着和其他的弟兄姊妹,特别是和那些有经验的主的仆人使者和主的儿女一齐祷告,一齐探讨,或者征求他们的意见,或者是从他们的身上以及过去的经验当中得着一些教益,这也是帮助我们寻求明白上帝旨意的另一个途径。只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就是说人的经验,人的意见不是为最后的依据,所罗门死了,罗波安不是也去征求一些意见吗?这意见之间有对有不对,人必须还要依据圣经,依据前面所讲的几点去加以分辨,大卫想造圣殿,他就去跟先知拿单讨论,先知开始也同意了,但后来还是以上帝的话为依据,上帝回头告诉拿单说,因为大卫流血太多,是一个战士,我不要他造,在这方面也是要注意,刚才说的这几点都跟保罗在罗马书十二章的献身有关也和不效法世界,心意更新变化有关,效法世界我们的心意就不能更新而变化,心意更新而变化就不能效法这个世界,效法世界越多,心意更新变化越少,心意变化更新更多,效法世界就越少,献身,每天献身,追求成圣,不断地使自己心意更新而变化,不断地不去效法这个世界的他们就更能明白上帝的旨意,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
已选中 0 条 (可复制或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