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 上帝对人的心意
§1
上一讲研究了罗马书第十章,上帝的义和自己的义,上帝的义就是要你相信基督,接受上帝所赐给你的义,自己的义就是想靠人的方法,靠自己的努力去建立功德,犹太人由于想立自己的义,结果就拒绝了上帝的义。第二点就是讲到,人怎么样可以得着这个义,上帝已经差遣人去传道。也有些人听了道。结果就信了道,人只要口里承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我们也解释了什么叫口里承认,或者是心里相信。第三个意思是,以色列人并非无知,诚然他们是听见了,不仅他们听见了,而且上帝整天的伸手招呼他们,结果他们还是悖逆,顶嘴,以至上帝用激将法,借着外邦人,也就是那从前不成为子民的,现在成为子民,以前无知的,现在得到真理和知识,用这个方法来激发犹太人悔改,来就真道,但可叹至少在保罗的当时并不理想,许多犹太人都拒绝了耶稣基督,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一章第一节,保罗说:“我且说,上帝弃绝了他的百姓吗”断乎没有!”保罗在前面既指出了犹太人,以色列人想立自己的义,结果就弃绝了上帝的义,但是这样容易给人一个错觉,以为所有的犹太人都是如此,其实也不然,上帝是弃绝了犹太人,但弃绝的是怎么样的犹太人呢?就是那些不信,也不跟从基督的,虽然许多人不信,但毕竟是还有许多人是信的,保罗说,因为我也是以色列人,亚伯拉罕的后裔,属便雅悯支派的,正像他在九章二十七节所讲的,“以色列人虽多如海沙,得救的不过是剩下的余数;”或者也如先知以赛亚所说的,“若不是万军之主给我们存留余种,我们早已像所多玛,蛾摩拉的样子。”叫义人和恶人一同毁灭,这不是上帝所做的事情,这是所有拒绝上帝,犯罪的人众,上帝不是分别了那些愿意相信,愿意接受,愿意悔改的人吗,在所多玛,蛾摩拉被毁灭的时候,上帝搭救了罗得。保罗以自己的经验作为例证,并不是说,上帝弃绝所有的犹太人,正像上帝原来的意思也不是说,不要所有的犹太人,正像上帝原来的意思也不是说,不要所有的外邦人一样,问题是信不信上帝的应许,接受不接受他所提供的得救方法,非但保罗,其实第一代的基督徒按肉体讲,也都是以色列人,所以保罗说,上帝并没有弃绝他预先所知道的百姓。
§2
下面保罗举一个以色列历史当中的一件事情,作为另外的证明,保罗说:“你们岂不晓得经上论到以利亚是怎么说的呢?他在上帝面前怎样控靠以色列人说:“主啊,他们杀了祢的先知,拆了祢的祭坛,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上帝的回话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我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如今也是这样,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保罗在这里好像是说,不要学一个样,那是有点自以为义的说:啊,所有人都是不好的,都是拜偶像的,都是不信的,只有我。犹太人原先就是犯了这个致命的错误,他们认为,唯有他们才是上帝的子民,唯有他们才是信上帝的,其他人都是拜假神,其他人都是拜偶像,拜巴力的。同样,今天当犹太人的大多数都不相信,不接受耶稣的时候,会不会又有人自以为义的,认为只有自己才是信耶稣,接受耶稣,犹太人都是可恶的,被弃绝的呢?保罗引证这段历史,也以上帝当时回答以利亚的话说,我为自己留下七千,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同样在属肉体的犹太人当中,也有一少部分人是得蒙上帝的保守,是照着拣选的恩典所留下的余数。拣选的恩典,这几个字很有意思,以色列人认为自己是选民,认为是被选上的,结果无形中就走到了属灵骄傲的这一面,却忘记了这个蒙拣选,是出于恩典,恩典就是礼物,不是互相交换,不是报酬,不是该得的,所以保罗接着说。既是出于恩典,就不在乎行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
§3
拣选是上帝的主权,但人也有自由意志,可以不接受上帝的拣选,但上帝的旨意不会因此不成就,只是上帝当你拒绝的时候,上帝就拣选其他的人,其次,如果上帝拣选了我们,既是出于他的主权,也是出于对我们的恩待,我们就算得着了上帝的恩典,我们还是有再失去的可能,而并没有说一次蒙救永远蒙救,一次相信就永远得救。人要不断的在上帝的恩典中,仍要不断的相信,这样才可以维持和上帝之间有正常的关系,才可以不断的满得上帝的恩典,犹太人的悲剧就在于把这些割裂了,也有不少基督徒也是如此,一度信,后来就放松了,退后了,甚至进入沉沦,犹太人一度是上帝的选民,但如今却到了一个可悲的地步,这无论是起先蒙拣选的犹太人,或者是现在因着犹太人的失足而让外邦人去补满他们的数目,得蒙拣选,都要牢记这个真理,我们蒙拣选只是出于上帝的恩典,而并不是说,我们好,所以我们可以换得救恩,可以博得上帝的喜悦。
§4
第七节;这是怎么样呢?以色列人所求的,他们没有得着,惟有蒙拣选的人得着了;其余的就成了顽梗不化的。两极分化,因为相信,因为接受上帝的他们打开心门让上帝来塑造的就越来越亲近主,而那些同时在别人得蒙拣选,自己却顽固拒绝的,结果就成为冥顽不化,如经上所记:“上帝给他们昏迷的心,眼睛不能看见,耳朵不能听见,直到今日。
§5
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就是如此,耶稣非常清楚的对他们讲述这些道,马太福音十三章第十至十五节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耶稣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在他们身上,正应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不是上帝不派人传道,甚至也不是他们没有听见,只是他们处事糊涂,充耳不闻,甚至良心麻木。第九节保罗说,大卫也说:“愿他们的筵席变为网罗,变为机槛,变为绊脚石,作他们的报应;愿他们的眼睛昏蒙,不得看见;愿你时常弯下他们的腰。
§6
在这第一至十节里面,保罗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说,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度来讲,由于他们的顽梗不信,被弃绝了,但是有一班,虽然是少数的,他们是余民,他们因着信,他们得蒙了上帝拣选的恩典。记得希伯来书十一章第七节这样讲:“挪亚因着信,既蒙上帝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预备了一只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信的人得称为义,同时也就定了那些不信之人的罪。
§7
保罗并没有到此为止,在下面两节圣经里面,他又引伸了另外一个意思,十一节我且说,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吗?断乎不是!反倒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要激动他们发愤。若他们的过失,为天下的富足,他们的缺乏,为外邦人的富足,何况他们的丰满呢?保罗体会基督耶稣的心肠,他知道上帝既是公义,也是慈爱的上帝,犹太人是失足了,但上帝并不是希望他们跌倒,更不是希望他们跌倒了永远不要爬起来,不,保罗说,不要这样来看上帝,上帝的心是慈爱的心肠,即使是对失足儿女,还是怀抱着希望,保罗更在上帝的智慧和救赎计划当中,看到新的一点,因为犹太人的过失,犹太人因为想霸占救恩,结果反而失落了救恩,但正因为他们失落了救恩,救恩便临到了外邦人,但是不是到此为止了呢?也不是,在上帝的计划里面,就是说,当犹太人看到了外邦人得着了救恩以后,上帝希望激动犹太人从此发奋图强,为什么无知的人今天享有真理的知识,为什么那本来不是上帝子民的人,今天成为上帝的子民,为什么他们得着救恩,而我们本来原先有机会首先得着救恩的,反而失去了救恩呢?如果他们能够顺着这样的意思去自责,自恨发奋,那么就达成了非常美丽的一幕,他说,若因他们的过失,为天下的富足,他们的缺乏,为外邦人的富足,那么何况他们(也就是以色列)的丰满呢?意思就是说,如果以色列人,以色列民族一开始就能够领会上帝的旨意,把上帝给他们的恩典丰丰富富地流出去,传出去,上帝的旨意岂不是速速的完成吗?世界上,尤其是物质的东西可能会越分越少,越摊越薄,但是爱心,上帝的恩典会由于分赐、分赠,而越加增多,就像五饼二鱼那样,也就像沙拉法的寡妇,她的一团面那样,可以成为越来越多,那小孩献出来是五饼二鱼,非但吃饱了五千人,我想如果他要求拿一篮收拾起来的零碎的饼和鱼带回家,我相信主也会允许给他满载而归,甚至拿都拿不动,你说是吗?保罗继续说:“我对你们外邦人说这话;因我是外邦人的使徒,所以敬重我的职分。”
§8
当保罗想到,主宣召他一个可以说是标准的犹太人,一度是为自己的民族,宗教感到非常骄傲的一个保罗,在大马色路上使他悔改,而且按立他做外邦的使徒,他也看到上帝借着福音,借着他的仆人,包括保罗自己,把福音传遍了当时的罗马世界,正像罗马书第一章第五节讲:“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
§9
保罗自己虽然是外邦使徒,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同胞,他一心所愿意的就是说,十四节讲:“或者可以激动我骨肉之亲,发愤,好救他们一些人。”
§10
保罗在这里又是用了一个激将法,但这个目的是为了救人,十五节:“若他们被丢弃,天下就得与上帝和好;他们被收纳,岂不是死而复生吗?”这个意思也是重复了所讲的,不过他转换了另外一个比喻,就是生命的比喻,不难看到天下与上帝和好这原来是上帝的旨意,但上帝也不希望以色列永远的死亡,虽然现在的光景好像死了一样,但是还是指望着能够死而复生,根据民数记十五章十九至二十节这里说:“吃那地的粮食,就要把举祭献给耶和华。你们要用初熟的麦子磨面,做饼当举祭奉献;你们举上,好像举禾场的举祭一样。你们世世代代要用初熟的麦子磨面,当举祭献给耶和华。”
§11
所以保罗在这里就说:“所献的新面若是圣洁,全团也就圣洁了;这是比喻说:树根若是圣洁,树枝也就圣洁了。”在这里面新面和树根是指着什么呢?看来是指着以色列的先祖,就是有信心的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等等。他们为以色列民族,甚至为以色列国家奠立了信心的基础,他们奉献他们自己的人生,就如是一团新面,就如是一个圣洁的树那样,应当指望的是全团都圣洁,以及树根带动了所有的树枝也都圣洁。事实是有旧酵在发动,以致影响了全团,也有些枝子被折下。十七节若有几根枝子被折下来,你这野橄榄得接在其中,一同得着橄榄根的肥汁,你就不可向旧枝子夸口;若是夸口。当知道不是你托着根,乃是根托着你。
§12
明显讲到,以色列中有部分因为不信,就被弃绝,以至于这些外邦人,这些原来是野橄榄可以接在这个圣洁的亚伯拉罕这位信心之父的根上,得着橄榄根的肥汁,这里给了我们一些教训,我们每一个人都承受了有些宝贵的遗产,提摩太之所以信道,固然有他自己的因素,但是也是由于他的母亲和外祖母的缘故。罗得接待客人的这一善举,不能不跟带领他的亚伯拉罕的高风亮节有关系,每个民族、国家,或者是家庭,都有些从先祖继承下来的一些宝贵的遗产,我们应当珍惜,当然这是指好的方面。
§13
除此,也有罪的遗传,但这不是在这里讨论的范围。但另外第二点意思就说,
§14
一个人即或有良好的传统,宝贵的遗产,并不等于他就能够继承,或者是发扬,相反有些人背乎先祖所行的,圣经里面列王纪上下,历代志上下就很明显的记录,当一个王登基做犹大和以色列王的时候,往往有这样一句嘱戒?行他父亲所行,或者是遵照他父亲那样去敬畏耶和华?所以自己有自己的责任,不过一个得天独厚,或者是有很好的遗产的民族,却背乎光荣的传统和先祖所行的,那么就更显得可悲和可耻。而这里保罗是对着外邦人讲,所以他就说,不可以向旧的枝子夸口,不要忘乎所以,外邦人只是因着信就得于进入与上帝立约的这个关系。
§15
十九节又再次出现保罗自问自答,或者是用其他人的问题他来回答;你若说,那枝子被折下来是特为叫我接上。保罗说:不错!他们因为不信,所以被折下来;你因为信,所以立得住;你不可自高,反要惧怕。这里就指出了一个根本的问题:折下,或者被接上,他的关键问题是信,但保罗警告说:“上帝既不爱惜原来的枝子,也必不爱惜你。如果是被接上的枝子,就是外邦人,自高自大,或者是反而更显得骄傲的话,那么旧枝子怎么样被折下,就是以色列人怎么样被弃绝,外邦人照样可以被弃绝。
§16
二十二节保罗就总结说:可见上帝的恩慈和严厉向那跌倒的人是严厉的,向你是有恩慈的;只要你长久在他的恩慈里,不然,你也要被砍下来。保罗一再的提醒,劝勉,甚至警戒,不要重蹈犹太人的覆辙,而保罗又掀起了他原先所有的光明的一个远象,他说:而且他们若不是长久不信,仍要被接上,因为上帝能够把他们从新接上。所以被接上和被弃绝,固然是由于信和不信,但他们如果不是长久不信,就是说即或有过软弱不信,在以后仍然回头相信,还可以仍然被接上,因为上帝能够把他重新接上,“你是从那天生的野橄榄树上砍下来的,尚且逆着性得接在好橄榄上,何况这本树的枝子,要接在本树上呢!”这比喻的教训很清楚的,不用太多的解释,总之就是提醒人要依着圣灵而行,战战兢兢的作成自己得救的功夫,而不要自持骄傲,结果又犯了犹太人的那个毛病。
§17
第二十五至三十二就讲到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但我们必须清楚的,这里以色列的全家已经不是单单指着属肉体的,按血统讲的犹太人,而是包括了所有以信为本的外邦人,怎么能够达到这句话的应验呢?保罗说:“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这奥秘(恐怕你们自己以为聪明),就是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于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经上所记:必有一位救主从锡安出来,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恶;又说:我除去他们罪的时候,这就是我与他们所立的约。有一部分以色列人,他们由于心硬,所以被弃绝,他们的位子呢,就被信的、悔改的外邦人所填补,到补满的时候,也就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的时候。
§18
人怎么能够得救呢?是靠着主所应许的救主,他要来消除我们的罪恶,因为他甘愿和我们立约,二十八节说就着福音说,他们为你们的缘故是仇敌;就着拣选说,他们为列祖的缘故是蒙爱的,我们不能否认,由于以色列人有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这样的一些先祖,所以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上帝所爱的,但同时也不能否认另外一点。就着他们对待福音光景来讲,就着外邦人已相信接受福音,而他们仍然顽固的拒绝了,他们就成了与上帝为仇的。
§19
二十九节保罗接着讲:因为上帝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那么这样是不是以色列作为上帝的选民,今天由于不信,那么上帝就后悔了呢?或者说,因着上帝施恩给外邦人,以至于犹太人就妒忌、仇恨,上帝就因此收回他的恩赐呢?也不是,上帝都不后悔,上帝有一个奇妙的办法,三十节;你们从前不顺服上帝,如今因他们的不顺服,你们倒蒙了怜恤;
§20
他们也是不顺服,叫他们因着施给你们的怜恤,现在也就蒙怜恤,上帝就是这样的使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因为他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这是上帝的智慧,奇妙和拯救的方法,三十二节“因为上帝将众人都圈在不顺服之中,特意要怜恤众人。”这是一个事实,不论以前的外邦人或者现在的犹太人都是不顺服上帝的,他们也就被圈在这样的一个圈子里面,但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要彼此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为什么呢?因为上帝特意要怜恤众人,外邦人和犹太人,上帝都怜恤,上帝让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可以向他寻求救恩的丰富,把众人圈在不顺服当中和驱使他们来到主面前能够顺服。
§21
何况,我们既不是以色列人也不是当时的罗马公民,也没有使徒保罗这种亲身转变的经历,所以我们比较难体会保罗在这里所抒发的感情和所辩解的真理的意义,当保罗看到以色列人和外邦人之间的这一种关系,以及在上帝的手中都可以成为彼此招呼的工具的时候,他的心充满了战兢,深哉,上帝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他的谋士呢?谁是先给了他,使他后来偿还呢?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
§22
真的我们人的眼光有的是偏面的,非但偏面的,而且也是短暂的,往往我们看不见更加深远的影响和后果,保罗在这里就惊叹上帝极其丰盛的智慧和知识,他和世人都看见了有一个手,就是上帝全能的手在运行,为了达成他自己的旨意,而这个旨意就是上帝愿意万人得救,不愿一个人沉沦,上帝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悔改,能够明白真道,但这个关键,就是上帝提供的应许,人必须要相信,而也要接受,要按着主的吩咐去行,这样就能够使上帝的旨意完满的达成,但即或人拒绝,但是上帝的旨意是要成全,不过这是我们受到亏损,上帝会转向其他的人,呼召其他的人,圣经讲蒙召的多,选上的少,但愿我们都能够非但蒙召被选。而且忠心到底,愿上帝能够赐福给我们,把当时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关系运用在今天的基督徒和一般非信徒之间的关系上来体会,我们既要珍惜我们所得的恩典和所有宝贵的遗产,但是千万不要固步自封,更加不要夜郎自大,也不要以为没有了我们上帝的福音就不能传遍,而信道的人也不要骄傲又重蹈以前前人所犯过的错误,这就是这一章所带来的一个主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