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奋斗的日子
§1
第九章 奋斗的日子
§2
犹太人的儿童,从小就被拉比们的教条所包围。一举一动,甚至生活中最微小的细节,都定有很严的规则。青年人要在会堂教师的门下,学习无数的规条,这些规条乃是正统的以色列人所必须遵守的。惟独耶稣不在这些事上费心。他从幼年时起,就对拉比的律法采取自由行动。旧约圣经是他所经常研究的,“耶和华如此说”的这句话,常常在他的口中。
§3
耶稣渐渐明了民众的情况,就看出社会的要求,常与上帝的要求冲突。世人正在离弃上帝的道,而高举他们自己虚构的理论。他们遵守着一些毫无效用的遗传仪式。他们的崇拜仅仅是一番礼节,敬拜的人也看不出,这崇拜所要教导人的神圣真理。耶稣看出他们在这些有名无实的崇拜中,得不到内心的平安。他们没有体验到,那由于诚实事奉上帝而来的心灵方面的自由。耶稣来,是要教人明白敬拜上帝的真义,所以他不准将人的条件,搀杂于神的训诲之中。他并没有抨击这些博学教师的言行,只是有人谴责他俭朴的习惯时,他就提出上帝的话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4
耶稣用种种温良恭顺的态度,来尝试得到他所接触之人的喜悦。因为他是如此的温和谦逊,所以文士和长老们,认为他必容易为他们的教训所感化。他们力劝他接受从古时拉比传留下来的格言和遗传,他就向他们要圣经的根据。他愿听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但不能顺从人的虚言。耶稣对于圣经,似乎从头至尾都熟悉的,而且发挥了其中的真义。拉比们颇以受一个孩童的教训为耻。他们声称解释圣经乃是他们的职权,而他的本分乃是接受他们的解释。他们极为愤慨,因他竟敢反对他们的话。
§5
他们深知自己的遗传,在圣经中是找不到根据的。他们承认耶稣在属灵的悟性上,是远超过他们,然而他们却因耶稣不顺从他们的指示而发怒。他们既不能说服他,就去找约瑟和马利亚,将他不顺从的行为告诉他们,这样,就使他受到了斥责。
§6
耶稣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造就自己的品格,甚至不能以他对父母的敬爱来改变他,使他不服从上帝的话。“经上记着说”,乃是他的行动与家庭习惯不同的理由。但是拉比们的势力,使他感觉生活的痛苦。甚至在青年时期,他就必须学习缄默和耐心忍受艰难的教训了。
§7
耶稣的弟弟──就是约瑟的儿子们──偏袒拉比。他们坚持,遗传犹如上帝的诫命一样,是必须予以注意的。他们甚至把人的命令,看得比上帝的话还重。如今看见耶稣对于真假是非,认得那么清楚,那么透彻,就感觉非常的烦恼。他们指责他严格遵守上帝的律法为顽固。他们惊奇他在应答拉比时所显出的智慧和知识。他们知道他并没有从这些智慧人那里受过教育,却看不出他反倒作了他们的教师。他们看出他的教育是比自己的要高超得多,可是他们并没有看出他能接近生命树,这一个知识的源头是他们所不知道的。
§8
基督并不是闭关自守的,这又特别冒犯了法利赛人,因为在这一点上,他又偏离了他们严格的规条。他发现宗教被闭关自守的高墙封锁起来,他认为这是过于神圣,而不宜于日常的生活。他将这隔断的墙拆毁了。他与人们接触时,并不问:你的信条是什么?你属于那一个宗派?他为一切需要帮助的人,使用他帮助的能力。他并没有因要显明属天的品质,而退居于隐士的密室里,倒是热诚的为人类操劳。他谆谆的教诲这一个原则:圣经的宗教,并不在乎身体的苦修。他教训人: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并不是单为指定的时间和特别的场合使用的。他随时随地都表现对人类的关怀,并向他四围放出愉快、虔诚的光辉来。这一切对于法利赛人都是一种谴责,显明宗教并不存在于自私自利之中,而且他们这样沉溺于私人的利益,实在距离真正的敬虔太远了。这就惹起他们对耶稣的仇恨,以致他们企图强迫他,依从他们的规条。
§9
耶稣努力解救他所看见的每一个受痛苦的人。他没有多少钱可以施舍,但他时常克己节食,为要帮助那些看来比他更缺乏的人。他的弟兄们觉得他的感化力,很足以抵制他们的影响。他具有他们所没有而不想有的机智。当他们向穷苦堕落的人说粗暴的话时,耶稣就去寻找这些人,向他们说勉励的话。对那些有需要的人,他给他们一杯凉水,并将他自己的食物,静悄悄的放在他们手中。他既减轻了他们的痛苦,他所讲授的真理也就配合着他怜悯的行为,而铭刻在他们的记忆之中了。
§10
这一切都使他的弟兄们不满。他们的年纪既然比耶稣大,所以他们觉得耶稣就应该听他们的指挥。他们怪耶稣,说他自以为比他们强,并谴责他,说他将自己置于他们的教师、祭司与民众的首领之上。他们时常恐吓他,也企图威胁他。但他照常以圣经为他的指南针。
§11
耶稣爱他的弟兄,以无尽的仁爱对待他们,而他们却嫉妒他,对他表示坚决的不信和轻视。他们不了解他的举动。在耶稣身上显出了许多的矛盾现象:他是上帝的圣子,而又是幼弱的孩童,他是诸世界的创造主,全地也是属他的,而他一生却是步步不离贫穷。他具有的尊严和个性,完全与世俗的自高和傲慢不同,他不追求世俗的伟大,即使处于最卑微的地位上,他也觉得满足。这就惹他的弟兄发怒了。他们不了解他怎能在磨炼和贫苦之中,经常保持从容镇静的态度。他们不明白,他是为我们的缘故成了贫穷,叫我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8:9)他们不明白他使命的奥秘,正如约伯的朋友不明白约伯的卑辱和痛苦一样。
§12
耶稣因为不同他的弟兄们一样,被他们误会了。他的标准,不是他们的标准。他们因为注意人就转而离弃了上帝,所以他们的生活上就没有上帝的能力。他们所遵守的宗教形式,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品格。他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太23:23)耶稣的榜样,对于他们经常是一个眼中钉。他在世上只恨恶一件事,那就是罪。他看到一件错误的行为,心中不能不悲痛,而这悲痛是不能掩饰的。如此看来,那些以尊严的外表,掩饰爱罪恶之心的形式主义者,与为上帝的荣耀发热心,而始终有卓越的表现者,二者之间的对比是非常明显的。只因耶稣的生活定了恶人的罪,所以他不论在家或出外,都遭受着反对。他的无私和正直,竟受人冷语的讥讽。他的恒忍和慈爱,反被人目为懦弱。
§13
落在人类命运上的一切苦痛,没有一样是基督所未曾受过的。有些人想要拿他出生的情况来侮辱他,甚至在他幼年的时候,他就遭受他们嘲笑的脸色和恶毒的耳语。如果他用一句急燥的话,或难堪的脸色回答他们,如果他即使在一件错误的行为上,向他的弟兄们让步,他就不能成为完全的模范。这样他也就不能实行救赎我们的计划了。只要他认为对罪恶有一个可以原谅的理由,撒但就必得胜,而世界也就必灭亡了。所以那试探者要努力设法,使耶稣的生活极其困难,好引诱他犯罪。
§14
但是耶稣对于每一样试探,只有这一个答复:“经上记着说。”他很少责备他弟兄们的恶行,只是向他们说出从上帝而来的话。他时常在一些犯禁的行为上,拒绝与他们联合,就被他们斥为懦弱,但他的回答是,经上记着说:“敬畏主就是智慧,远离恶便是聪明。”(伯 28:28)
§15
有些人求着与耶稣来往,觉得在他面前可以得到平安,但是多数的人却躲避他,因为他们被他那没有玷污的生活所责备。青年的同伴往往怂恿他行他们所行的,他是伶俐而愉快的,他们喜欢有他在跟前,并欢迎他随时的建议,但是他们不耐烦,他处事非常小心,说他过于拘谨。耶稣回答说,经上记着说:“少年人用什么洁净他的行为呢?是要遵行你的话。”“我将你的话藏在心里,免得我得罪你。”(诗119:9、11)
§16
时常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固执、特别?这么与我们大家不同?他说:经上记着说,“行为完全,遵行耶和华律法的,这人便为有福。遵守他的法度,一心寻求他的,这人便为有福。这人不作非义的事,但遵行他的道。”(诗119:1-3)
§17
当人问他,为什么不参加拿撒勒青年的嬉戏时,他说:经上记着说,“我喜悦你的法度,如同喜悦一切的财物。我要默想你的训词,看重你的道路。我要在你的律例中自乐,我不忘记你的话。”(诗119:14-16)
§18
耶稣不争自己的权利。因为他甘心克己,不发怨言,他的工作,往往被人弄得支离破碎。然而他不灰心,也不丧胆。他能超出这些困难之上,他好像在上帝圣颜的荣光里一样。人虐待他,他不报复,只是耐心的忍受着侮辱。
§19
人再三的问他:别人恶意的对待你,你为什么常常屈服,甚至你自己的弟兄也这样待你呢?他说:经上记着说,“我儿!不要忘记我的法则,你心要谨守我的诫命,因为他必将长久的日子,生命的年数,与平安,加给你。不可使慈爱诚实离开你,要系在你颈项上,刻在你心版上。这样,你必在上帝和世人眼前蒙恩宠,有聪明。”(箴3:1-4)
§20
自从耶稣的父母在圣殿中找到他的时候起,他的行动常使他们莫测高深。他不肯与人争论,然而他的榜样却不住地在教训人。他似乎是独树一帜。当他单独在大自然中,或与上帝同在的时候,就是他最快乐的时辰。无论何时,只要有机会,他就离开工作的场所到野外去,到青翠的山谷中默想,到山边或树林中与上帝交往。清晨的时候,他往往是在幽静的地方默想,查经或祷告。他从这些静穆的时间中回到家里,再负起他的责任,留下一个耐劳的榜样。
§21
基督生活的特点,就是对母亲的敬爱。马利亚心里相信她所生的圣婴,就是那久已应许的弥赛亚,然而她不敢表白她的信心。当耶稣在地上的一生中,马利亚分受了他的痛苦。她忧伤的目睹耶稣在幼年及青年时期所受的磨炼。她既然知道耶稣的品行端正,她就为他辩护,因此,她自己便常陷于作难的地位。她一向认为,家庭中的生活和母亲对儿女温慈的照顾,对于造就品格是非常重要的。约瑟的子女们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就引起她的挂虑,藉此,好照着他们的标准来改变耶稣的行为。
§22
马利亚时常规劝耶稣,要他依从拉比们的惯例。但总不能使他改变他的习惯,──就是默想上帝的作为,并设法减轻人类或低级动物的痛苦。当祭司和教师们,要马利亚来帮助他们管教耶稣的时候,她感到十分作难。但一经耶稣提出圣经的话,来支持自己行为的时候,她心中就有了平安。
§23
因耶稣的弟弟不信他是上帝所差来的,有时马利亚也在耶稣与他们之间踌躇不定。但是证据充足,证明他具有神圣的品格。马利亚见到他为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他在家里,给家中带来了更纯洁的气氛。而且他的生活也如同面酵一样,在社会各阶层中起了作用。他无邪恶、无玷污的处身于愚钝、粗鲁和无礼的人群中,又和不义的税吏,放荡的浪子,不义的撒玛利亚人,外邦的兵士,粗鲁的乡民,以及混杂的群众来往。当他看到人们劳苦疲惫,而仍被迫担负重担时,他就这里说一句同情的话,那里说一句勉励的话。他分担他们的重担,并向他们反复讲说,他从大自然中所学得的有关上帝的慈爱和良善的教训。
§24
他教训众人,要看自己是赋有宝贵才能的,如果加以正当的运用,就能获得永远的财富。他除去生活中一切的虚浮,用他自己的榜样教训人,每一分光阴都有永久的效果,所以要爱惜光阴如同爱惜珍宝一样,好为神圣的宗旨服务。他没有忽略一个人,或看他们没有价值,总要设法向每个人施用拯救的方策。无论什么时候,他在人群之中,总要提出一个适合环境,适合时机的教训。对于最粗鲁,最没有希望的人,他也设法引起他们的希望,使他们觉得有把握,可以成为无瑕疵,无邪恶的人。能养成一种品格,显明他们是上帝的儿女。他时常遇见那些流浪到撒但控制之下,无力逃脱他网罗的人。对这一种灰心、多病、受试探并堕落的人,耶稣就要说一些最温慈怜悯的话,正是人所需要、所能以明白的。此外,他还遇见一些与人类的仇敌(撒但)短兵相接的人。他勉励这些人坚持下去,保证他们必要得胜,因为有上帝的天使与他们站在一条战线上,必要赐给他们胜利。这些受他帮助过的人,就确知道,这里有一位是他们可以全心依靠的。他也决不至泄露他们所灌注在他同情耳中的秘密。
§25
耶稣是肉体的医师,也是心灵的医师。凡为他所注意到的每一样痛苦,他都关心,对于每一个受苦的人,他都予以解救。他所说慈爱的话,含有慰藉人心的万应灵药。没有人能说他曾行过一件神迹,(译者按:此时耶稣尚在儿童时期,还未行过神迹。)但是有从他身上发出来的效能,就是爱的医治之能,临到这些患病和受苦之人的身上。他从最小的时候起,就用这种谨慎的方式,为民众工作。这也就是他开始公开传道之后,有那么多人欢喜听他的原因。
§26
耶稣的少年、青年和成年时期,是独自行事的。在他纯洁和诚实的生活中,他独自踹酒醡。众民中无一人与他同在。(见赛63:3)他担负了救赎人类极重大的责任。他知道除非人类在原则和宗旨上起了决定性的改变,他们就必全都灭亡。这就是他心上的负担,没有人能体会到,这压在他身上的担子有多么重。他充满了热烈的意志,实行他一生的计划,就是作人类的光。